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梅宏院士、黄罡教授获得2022年陈嘉庚科学奖信息技术科学奖

        20221216日,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在京揭晓了本年度陈嘉庚科学奖和陈嘉庚青年科学奖评审结果。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梅宏院士和黄罡教授完成的“面向网构软件的软件体系结构建模理论、方法及应用”成果被授予本年度陈嘉庚科学奖信息技术科学奖。

https://cs.pku.edu.cn/__local/4/EE/B7/86B85CE39F0B83BAC00B78CE64D_14DFBF6C_22D69.jpg

成果展示图

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互联网演变成全球泛在的计算平台,对软件理论、方法与技术带来全方位挑战,互联网平台开放、动态、难控的特性需要软件在基本形态、行为特征、开发方法、运行机制和质量保障等方面发生相应改变。我国学者率先从软件技术视角系统地考察和研究互联网计算,于2000年提出面向互联网计算的软件范型——网构软件(Internetware)。

梅宏和黄罡带领团队,经过十多年研究与实践,揭示了网构软件系统高层结构之多阶段复杂性关联,提出全生命周期软件体系结构(Software ArchitectureSA)概念及其建模理论和 ABC Architecture Based component Composition)方法,将软件生命期各阶段的核心制品与活动统一为SA模型及其迭代细化和转换,大幅提高软件开发和演化效率及质量;揭示了网构软件系统运行时体系结构机理与性质,提出运行时软件体系结构(Runtime Software Architecture RSA)概念,将SA从开发阶段拓展到运行阶段,建立了基于模型双向变换和代码自动生成的网构软件RSA构造与演化方法;揭示了系统设计、实现与运行间的逆向追踪性质,提出基于程序、文档和运行数据分析的SA模型恢复方法,发明了客户端驱动的SA资源反射方法与机制,支持逆向理解和重构系统RSA并实时监测与控制;发明了人机协同的互操作接口自动化生成方法,代码生成率超95%;实现了多种常见信息孤岛业务数据和功能互操作接口的自动化生成和运行服务,信息孤岛开放效率平均提升两个数量级,颠覆了传统互操作技术的“白盒”途径。研制的系统平台和工具在国家大数据战略若干重大工程和任务中得到广泛应用,相关技术进入数字对象架构标准。作为中国学者提出的学术概念,网构软件已经成为互联网计算研究的重要内容,在国际学术界形成显著影响。

陈嘉庚科学奖的前身是1988年设立的陈嘉庚奖,目前共设六个奖项:数理科学奖、化学科学奖、生命科学奖、地球科学奖、信息技术科学奖和技术科学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每个奖项每次评选一项,获奖人数一般为一人,最多不超过三人。如无符合标准的项目,可以缺项。陈嘉庚奖1988年设立以来共组织了八次评奖、颁奖工作,共有63位我国优秀的科学家获此殊荣,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吴文俊、王选、黄昆、刘东生、吴孟超、叶笃正、李振声和张存浩等都曾先后获得过陈嘉庚奖。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以奖励原创性成果为目标,努力使奖项在提升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倡导治学严谨的优良学风、激发科学家科技创新积极性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贡献。